中華穿山甲、黑臉琵鷺、紫紋兜蘭、中華桫欏……珍稀物種在哪里?大多數棲息在自然保護地里。廣東是我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省份之一,現有1361個自然保護地。近年來,廣東深入實施綠美保護地提升行動,有效保護了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的物種數量和種群規模呈擴大態勢。
深化建設綠美保護地
廣東是全國自然保護地建立時間最早、數量最多的省份,1956年鼎湖山成為新中國的第一個自然保護區。長期以來,廣東高度重視自然保護地建設,率先在全國以實施省人大議案的形式推動自然保護地實現跨越式發展,是全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建設示范省,印發的《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35年自然保護地陸域部分占省陸域國土面積15%以上、海域部分占省管轄海域面積8%以上的目標。廣東省林業局制定全省自然保護地規劃,為構建統一、高效、規范并兼具廣東特色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繪制了路線圖,并出臺多項規范性文件,構建起全省自然保護地制度體系的“四梁八柱”。
為妥善解決自然保護地劃定不科學、交叉重疊等歷史遺留問題,廣東省林業局組織各地市全面開展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整合優化后,全省初步形成了類型較齊全、布局較合理、機構較健全的自然保護地網絡體系。
“在此基礎上,我們堅決深入實施綠美保護地提升行動,全面提升自然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span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32px; text-wrap-mode: wrap;">廣東省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綠美保護地提升行動是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六大行動之一。從2023年以來,陸續印發了《廣東省綠美保護地提升行動方案(2023—2035年)》《廣東省郊野公園、山地公園建設工作方案》,發動全省自然保護地立足自身稟賦條件,提升建設水平和服務能力,建設郊野公園、山地公園,全力以赴投入綠美保護地提升行動。
持續加強全覆蓋監管
當前,廣東省林業局多管齊下強化自然保護地監管與生態保護工作。一方面,組織全省自然保護地開展人類活動遙感監測核查和整改,堅決打擊破壞行為,督導推進違法整改與生態修復,實現高頻次、高強度、全覆蓋監管。同時,各地依據當地自然環境、保護對象特點和社會經濟條件,制定地方性法律法規,形成“一地一法”制度體系。截至2024年,全省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地有207處建立巡護管理制度,各地發布相關地方性法規、地方政府規章共計48部,適用自然保護地涉及15個地級以上市。
另一方面,廣東強化科技賦能,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持續加強自然保護地和野生動植物監測管理。如廣東車八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全面開展科學研究與長期監測,建立了全區大中型動物紅外相機全境監測網絡,開展了20公頃森林監測樣地和19個衛星樣地的綜合監測工作,開展了全境鳥類網格化監測和蜂類網格化監測工作。廣東潮安鳳凰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天空地”一體化監測中心,依托高清紅外相機圖像采集及實時高空監控視頻網絡,開啟生物多樣性保護新階段。
目前,廣東省林業局已在全省自然保護區日常管護工作中啟用網格化巡護監測系統、遠程視頻監控系統和語音提示系統,在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林場等地建立790個植被永久固定樣地,布設數千臺紅外相機,為生物多樣性保護編織了一張數字化天網,全方位維護區內生物多樣性安全。
加速釋放生態紅利
截至目前,廣東已建立自然保護地包括了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地質公園、沙漠(石漠)公園、海洋公園等多種類型,有效保護了全省主要自然生態系統和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南粵大地生物多樣性的豐富和多度持續提升。
依托這些獨具魅力的資源,廣東省生態紅利也在加速釋放,連續舉辦六屆“穿越北回歸線風景帶——廣東自然保護地探秘”活動、四屆南嶺觀鳥嘉年華活動,帶動廣東綠色生態品牌持續打響。據省林業局透露,2023年11月至2024年10月,全省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地累計舉辦6363場主題活動,參與人次達395.68萬;上線并優化“廣東自然保護地公共服務系統”,現已累計發布558個不同類型的自然教育課程活動,預約到訪人數達25萬人次。
此外,廣東省依托各類自然保護地打造了一批自然教育基地和特色自然教育品牌,通過支持當地發展自然體驗、生態旅游、森林康養、生態種植等生態產業,帶動實現生態產品高質量變現,讓廣大群眾共享自然保護地發展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