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植物智慧,解鎖生態密碼。近日,北京市景山學校遠洋分校大觀生物學社團的38名學子走進河北省廊坊市“一畝三分植物園”食蟲植物研學實踐基地,實地觀測、科學記錄。學生們近距離探索豬籠草、捕蠅草、瓶子草、茅膏菜、捕蟲堇等食蟲植物的生存奧秘,在實踐中感受自然科學的魅力。
作為北京市科技示范校,北京景山學校遠洋分校致力于提升科學教育質量,整合科學教育資源,創新科技研學實踐路徑。該校構建了從小學到高中貫通的“以自然為伴”科技貫通培養課程體系,聘請了科技副校長引領學校的科技工作,負責課程開發、資源整合以及專業指導,實現了課程內容與社會資源的深度融合。
植物觀察環節,學生們借助放大鏡和顯微鏡,化身“植物偵探”深入觀察各類食蟲植物的細節特征。原本不起眼的小小植物,在放大鏡下展現出精美細節。顯微鏡下的發現更令人驚嘆:瓶子草中的逆向刺毛、茅膏菜腺毛上的消化液“水晶珠”,實驗室中難以呈現的細節被一一捕捉。觀察桌上,學生們認真觀察,繪制出一幅幅精彩的自然筆記。攝影臺前,學生們運用社團課程中訓練過的微距拍攝技巧,為每株植物制作“科學證件照”。“我要把這張捕蟲堇的黏液特寫做成科普書簽!”張同學舉著相機說道。
最后的成果匯報會上,各小組展示了融合數據與創意的研究成果。“食蟲植物校園科普展”的策劃小組對基地中的50多種珍稀食蟲植物進行詳盡細致的觀察與記錄。“迷你茅膏菜研究組”利用解剖器具和顯微鏡,觀察比較了多種小巧而美麗的迷你植物的性狀特征。“智慧生態實驗室”小組結合大棚結構,借助傳感器細致測量了大棚中的物理化學指標,為他們設計的校園版迷你食蟲植物溫室方案采集數據。
活動尾聲,同學們彼此交流展示各自的研究進展和心得體會。正如研學手冊扉頁所寫:“每一株食蟲植物都是進化論的微型博物館,而你們,正在成為它的解說員。”
當大巴車駛離基地,同學們仍埋頭于觀察報告的完善中,一筆一畫間,透露出童趣與堅定。(方子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