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成人精品a∨在线观看_精品国产1区二区_欧美国产国产综合_亚洲国产欧美在线

當前位置:首頁 > 資訊 > 林草新聞 > 自然保護地 > 國家公園

神農架林區遠程巡護的一天

2025-05-23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字體:  打印本頁

分享到:

作為全國唯一以林區命名的行政區,湖北神農架擁有林地461萬畝,森林覆蓋率達91.16%。連續44年無較大森林火災、無較大森林病蟲害和無林業“四亂”,這一切背后都凝聚著全區2500多名護林員的心血。

4月16日,我和《湖北日報》駐神農架記者站站長陳保春、湖北廣電駐神農架記者站記者黎波、林區融媒體中心記者房澤洋一起,參加了徐家莊林場護林員的遠程巡護。

我們去的地點為徐家莊林場八里坪,一個海拔2260多米的高山濕地。上午9時許,我們一行趕到徐家莊林場場部。參加當天巡護的林場人員有副場長陳忠國、彭穎珺和辦公室主任張勇,此時他們已整裝待發。

陳忠國原來是新華林場的一名護林站長,巡山經驗豐富,擔任當天遠程巡護的領隊。

神農架的春天已然來臨。路兩邊的樹木已經返青,長出了嫩綠新葉。盛開的紫金花、野櫻花、野梨花、高山野杜鵑花,不時從車窗外掠過,空氣格外清新,撲鼻的野花香讓人心情愉悅。

科技與腳步并行的巡護之路

半個多小時后,我們一行抵達宋洛鄉長坊村,見到早已等候在路邊的長坊護林站站長崔新生。他和護林員王必輝、龔世海正在測試無人機。

坐在我們車上的張勇說,崔新生是林場老職工,已經在長坊護林站堅守了25年。王必輝、龔世海是當地村民,熟悉當地地形林況,是林場聘請的生態護林員。

崔新生手上的無人機引起了陳站長的興趣,他問張勇:“每個護林站都配備了嗎?”

“目前還達不到條件。一方面林場經費有限,另一方面基層護林員掌握這項技能還要組織培訓。”張勇說。

除了無人機巡護,林場還有很多管護的“尖板眼”。“我們在交通路口、重點區域都裝了可360°旋轉的監控探頭,在林場視頻監控中心可以遠程監測到轄區里的風吹草動。”張勇說。

有了科技手段加持,護林員的日常工作會不會輕松些?

“無人機只是輔助手段,替代不了護林員。”張勇解釋說,護林員巡山要完成多項工作,比如安裝回收紅外相機,監測野生動物活動情況。用工程相機拍照,記錄上傳林木生長和生物多樣性狀態。還可以監測盜伐林木和盜獵野生動物等。

徐家莊林場管護面積37.76萬畝,下設7個護林站,有30多名護林員。“我們每個季度最少開展一次這樣的遠程巡護,到邊到界。巡完一條線路,有時需要一兩天時間。”張勇說,“重點防火期,如果條件允許,我們將開展兩至三次遠程巡護。”

為了保護神農架的森林資源,2022年,神農架全面推行林長制,明確四級林長抓防火,19家成員單位、22家責任單位協同履責,174名林長責任鏈條橫向到邊、縱向到人。同時,神農架還在全區安裝了高山林火視頻監控127臺、監控探頭1566套,配置無人機50架、流動指揮車1臺、智能語音廣播宣傳設備70余套、北斗巡護手持終端1530臺。

深山中的生命奇跡

兩支隊伍會合后,開始向此次巡山目的地——龍潭巖屋進發。

汽車沿山間小路緩慢前行,路越來越逼仄,農田、人家越來越少。張勇提醒說:“馬上就要進入峽谷了,沒信號,手機只能當手表用。”

長坊護林站管護林地4萬多畝,大部分處于沒有人煙的“無人區”。不通路、不通電、不通信號,除了野獸、鳥鳴,就只有茫茫林海。

老陳問:“遇到突發情況咋辦?”張勇說:“林場配備了少量衛星電話,更多時候需要護林員在山頂上找信號。”

今年春季,神農架雨水比往年少很多,很多河流水量很少,峽谷里的小溪似有似無、若隱若現。“溪里有‘洋芋條子’,是我們這里的一種土魚。”張勇說。

順著他手指的方向,我們果然在溪水中發現了幾條十幾厘米長的小魚。它們歡快地在水中游動,陽光照在身上,閃現片片銀光。

“多虧護林員的保護,它們才得以重現河流。”張勇介紹,從2016年起,護林員開始介入“洋芋條子”魚種保護,在重點水域安裝探頭,不間斷開展巡查,并定期增殖放流。慢慢地,河里的“洋芋條子”多了起來。

伐木工人當年栽下的樹已成林

穿過洪河峽谷,汽車顛簸著駛向山頂。

去年,神農架林區林業管理局向國家成功申報了防火隔離帶項目,重新將現在這條路修通了。原來護林員巡山只有靠腳步,從長坊到龍潭巖屋最少得兩三天時間。

盡管是剛修不久的防火通道,我們坐在車上仍感到有些心驚膽戰:砂石路,凹凸不平,沒防護欄,路邊就是峽谷深澗,異常兇險。

“別緊張,我在這路上跑三四十年了。”司機向陽是林二代,父親是林場的修路工,他是1987年子承父業,進入林場工作,從當初伐木工人到現在護林人,見證了這片森林的命運轉折。

“那時候,路修到哪,樹就砍到哪。”向陽說,現在走的這條路就是當年伐木時修的木材運輸路,“修路是為了把山里木材運出去”。

1998年,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啟動。從2000年至今,經過20多年休養生息,當年過度采伐留下的創傷通過大自然的力量正在慢慢愈合。張勇介紹,由于管護得力,目前林場部分區域森林覆蓋率達97%以上。

行至半山腰,一片整齊的樹林引起了我們的好奇。“那是我們栽下的落葉松,現在已經成林了。”向陽介紹,由于海拔高、生長慢,當地樹木成林往往需要三四十年時間。高海拔地區,適合樹生長的就只有五六個月,“一年也就長幾厘米,遇到冬季寒冷天氣,新生長的枝條沒木質化不耐寒,又凍掉了”。

成林難,毀林易。經過幾年探索,為確保神農架生物安全和守護物種基因庫,神農架在全區建立森林資源管護“一張圖”、一張網、一套數的網格化監控體系,同時從空、天、地、物、人5個角度對資源管理進行立體感知,實現重點區域、重要物種、重點對象、重要時段保護管理全覆蓋,實時監測巡林軌跡,推動森林資源從“腳步丈量”走向“云端管理”。

其中,包括崔新生在內的2500多名基層護林員的日常巡護,成為不能失守的第一道防線。“每名護林員手機上都裝載了北斗定位,與林場視頻監控中心連接,我們可以實時查看其巡護軌跡。”張勇說。

紅外相機里的“鄰居”

經過1個多小時顛簸,上午11時許,我們與巡護隊抵達補給點——八里坪驛站。

八里坪,高山濕地,有“小九湖”之美稱。這里海拔有2260多米,樹木還沒返青,顯得有些蕭瑟。

“接下來就要靠我們雙腳在深山密林中蹚路了。”張勇邊說邊從車上取下巡山背包。

我們接過來試了試,有些沉,估摸有二三十斤重。“里面裝有帳篷、手電、紅外相機、飲用水,還有吃的。有時候需要在山上過夜,這些都是必備物資。”張勇說。

背好背包,列好隊。聽副場長陳忠國講完紀律要求,大家便一頭扎進茫茫林海。

“這是鬧春花,開得最早。這是家鄉菜,可以吃。”陳忠國手持長柄鐮刀一邊在前面開路,一邊如數家珍地介紹路上的一花一草一木。

盡管背著沉重背包,在密林中穿行,護林員們走得仍很快。我們兩手空空,手腳并用才勉強跟上。“他們每個月要在野外巡護十幾天,每天都要走十幾公里,早習慣了。”張勇說。

路過一條小溪,巡護隊停了下來。原來,上次巡護,崔新生他們在小溪附近安裝了一臺紅外相機,今天要回收,并安裝新的相機。

“看,有動物,是黑熊。”崔新生驚奇地說。視頻中,黑熊那憨態可掬的樣子,邊走邊環顧四周,還不時拔幾片嫩葉往嘴邊送。

“現在拍到的野生動物越來越多了,黑熊、黃喉貂、中華斑羚、豹貓等都很常見,每次都有意外驚喜。”崔新生小心翼翼地從樹上取下紅外相機。

神農架陸生野生脊椎動物最新普查顯示,伴隨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神農架陸生野生脊椎動物新增加217種,其中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增加63種。

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增加、棲息范圍擴大,也就意味著護林員野外巡護遭遇到它們的概率提高。

有沒有危險?“不要緊,除了野豬,其他動物還是怕人的。”崔新生輕描淡寫地說。

安裝好相機,巡護隊繼續向林海深處前進。

風餐露宿,初心不改

“2500多米”。通過衛星定位系統,陳忠國測了測海拔。隨著海拔攀升,樹林中的枯樹多了起來。

每次發現枯樹,巡護隊都會停下來,仔細研判樹木死亡原因,標記清楚位置,拍照上傳到巡護系統,以便森林撫育人員及時清理。

“尤其是枯死的松樹,不及時清理,會導致病蟲害擴散,要做到即死即發現即清理。”張勇介紹說。

走走停停,等巡護隊抵達龍潭巖屋時,已經是下午1點多了。找了一塊稍微平整的草地,大家圍坐在一起。陳忠國從背包里拿出一袋橘子,分發給大家,其他隊員也紛紛拿出火腿腸、餅干、面包、礦泉水。

“在山上吃東西,不分你我。大家經常在一起巡山,各自帶啥東西,早已形成了默契。”陳忠國說,對護林員來說,風餐露宿是家常便飯,“之前裝備不好,交通不便,遠程巡一次山常常需要兩三天時間”。

吃完東西,崔新生細心地將所有垃圾收集起來,裝進袋子,塞進背包,“我們每次都會把垃圾隨身帶下山,盡量不影響山林環境”。

“我們動身吧,現在還沒走到1/3呢。”陳忠國笑著拎起背包,帶頭出發了。

下午4點,崔新生在巡護路上上傳了當天的巡護日志。作為長坊片區站級林長,遠在松柏鎮的神農架林區林業管理局總工程師胡全紅在手機上清楚地查看到當天他們的巡護軌跡,軌跡仍在向密林深處延伸……(魏家鋒

【糾錯】
無障礙
搜 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荔县| 西乌珠穆沁旗| 土默特右旗| 德江县| 千阳县| 灌南县| 吴堡县| 美姑县| 浦县| 隆子县| 贞丰县| 台江县| 望奎县| 斗六市| 厦门市| 彩票| 上饶县| 攀枝花市| 信宜市| 兴海县| 靖江市| 荆州市| 诏安县| 文化| 东丰县| 颍上县| 蒙自县| 安岳县| 凤凰县| 虎林市| 靖远县| 芜湖市| 晴隆县| 马关县| 洞口县| 巫山县| 玉溪市| 宜州市| 永兴县| 安阳县| 台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