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前后,廣東各地集中舉辦青年集體婚禮暨“有喜事 來種樹”活動,超1000對新人攜手種下象征愛情常青的“同心樹”,“有喜事來種樹”已成為社會新風尚。記者從廣東省林業局獲悉,今年以來,廣東通過全國義務植樹網發布各類義務植樹盡責活動已達7781個,參與人數超49.3萬人,植樹超172萬株,廣東義務植樹場次多年位居全國之首。
茂名市根子鎮“有好事 種棵樹”同心林植樹活動。
倡導“有喜事來種樹”新風尚
“有喜事來種樹”最初起源于茂名高州市的民間傳統。當地群眾長期將植樹與婚慶、喬遷、升學等人生喜事相結合,通過栽種紀念樹寄托情感、傳遞祝福,該習俗自2014年開展以來,在高州已持續踐行11年,累計植樹超2500萬株。
2024年茂名市人大常委會正式發布《“有喜事·來種樹”倡議書》,將民間習俗轉化為制度化倡導,鼓勵人大代表帶頭示范,推動活動覆蓋全市。同年省人大代表羅青文提出全民參與綠美生態建設提案,進一步擴大活動影響力。
5月20日前后,廣州、惠州、江門、潮州等地依托山水資源稟賦和文化底蘊,打造特色青年集體婚禮分會場,全省各地累計開展集體婚禮暨“有喜事 來種樹”活動33場,超1000對新人攜手種下象征愛情常青的520“同心樹”。“親手種下那棵象征著我們的幸福樹時,我的內心十分感動,看著它扎根土壤,就像看著我們的承諾在此刻生根發芽,見證我們未來的每一個春夏秋冬。”參與植樹的新人李飛洋說。
隨著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深入實施,全省各地以“樹”為媒,廣泛開展“有喜事 來種樹”主題活動,將個人幸福、人生的重要節點等與生態保護相融合,“喜事林”“同心林”“婚慶林”“添丁林”“財源林”等各種喜事林不斷涌現,形成了“以樹寄情、以樹傳情、為境添綠”的綠色價值觀。
“有喜事 來種樹”是廣東弘揚“岳山造林”光榮傳統創新形式,也是發動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義務植樹活動,將生態文明建設轉化為集體行動的生動實踐。
互聯網+義務植樹熱度全國最高
今年以來,廣東各地開展形式多樣的植樹造林活動,從珠江三角洲的都市到粵東西北的鄉村,全民齊參與植樹,讓南粵大地處處涌動著植綠護綠的蓬勃熱潮。據統計,廣東通過全國義務植樹網發布各類義務植樹盡責活動已達7781個,參與人數超49.3萬人,植樹超172萬株。
除了線下種樹,廣東不斷拓寬義務植樹形式,通過“互聯網+義務植樹”推動義務植樹運動向縱深發展。“認種一棵樹”小程序、綠美廣東公共服務平臺古樹認捐小程序、“綠美青年林”小程序等平臺相繼上線,通過認種、認養、認捐等方式,為社會參與義務植樹提供更便捷的窗口。
下一步,2025年,廣東更加注重發動群眾參與,繼續唱響“我為廣東種棵樹”主旋律,大力推行“我為全運種棵樹”“我為家鄉種棵樹”“有喜事來種樹”等主題活動。廣東省林業局將積極會同有關部門謀劃出臺更多激勵捐贈的財稅金融、用地用林措施,落實對企業和個人通過綠美廣東公共服務平臺捐資的予以免除部分稅務,進一步激發社會參與義務植樹等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