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白銀市地處全國“兩屏三帶”、全省“四屏一廊”生態安全屏障的最前沿,肩負北御風沙、南保水土、中護黃河水質重任。黃河“幾字彎”攻堅戰啟動以來,白銀市堅決扛牢“三北”工程建設責任,全力打造黃河生態保護治理示范地。
高位構建,健全治理體系。一是戰略引領。將“三北”工程納入全市戰略,出臺政策明確打造黃河保護治理示范地目標,修編《防沙治沙規劃》。二是壓實責任。壓實林長制責任,創建“領導包抓+專班推進”機制,實行周調度、旬督導、月總結,強化考核督查。領導帶頭植樹、一線督導,形成全域聯動格局。
精準施策,打好四場硬仗。按照“北御風沙、南保水土、中建綠洲”布局,推廣“拆削填平造”(拆違拆亂、削丘刮坡、填整塹壕、平整地形、造林綠化)模式,2023年以來完成營造林107.66萬畝,草原修復64.17萬畝。一是鎖邊固沙阻擊戰。治理騰格里沙漠南緣,建設鎖邊林帶,構建“固護封阻”體系,治理7個風沙口、55公里風沙線。二是水土保持陣地戰。在黃土高原溝壑區,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草,修復林緣植被。水土流失面積降至6995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達67%。三是黃河生態保衛戰。修復黃河廊道生態,推進隴中生態修復、“三北”工程林草濕荒一體化等項目,加速構建沿黃生態長廊,嚴控泥沙入黃。四是涵養凈水攻堅戰。治理祖厲河廊道,修繕堤岸、營造經濟林網。地表水優良率75%,6個飲用水源地水質100%達標,4個國控斷面全部達標。
創新機制,激發內生動力。一是質量保障。創新“外核內查+上下聯審”設計審核,實行“邊建邊審邊改”動態監管,市級統招監理。設立政企共管資金賬戶,按進度驗收撥付。二是多元融資。爭取中央資金6.2億元。創新“林草項目+政策性貸款+社會資本”模式(如平川融資 9 億),鼓勵村集體(景泰)、社會組織(會寧)參與。三是科技提效。實行“區域包片、責任到人”技術跟蹤。運用無人機運苗,推廣“先整地后栽植”、大規格魚鱗坑整地。應用蘸根保濕、坐水覆膜、生根粉、滴灌等抗旱技術。
長效管護,推動價值轉化。一是嚴管護綠。出臺《封山禁牧管理辦法》等,推行“林長+”、“檢察長+”協作機制,構建“一長三員”(林長+護林員、草管員、公益林管護員)網格化體系。二是生態富民。發展文冠果、枸杞等特色林果(面積159.6萬畝,年產值35.8億)及林下經濟(肉蓯蓉)。建成12個萬畝文冠果基地、3個市級產業加工園。成立全省首家林業碳匯發展中心,推動“綠色顏值”變“經濟價值”。
白銀市正以系統思維、創新舉措和扎實行動,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奮力譜寫黃河生態保護治理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