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時強調,打好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統籌推進森林、草原、濕地、荒漠生態保護修復和鹽堿地綜合治理,讓“塞上江南”越來越秀美。
◇寧夏牢記囑托,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為牽引,立足“一河三山”生態坐標、“一帶三區”總體布局,落實“四水四定”,并不斷深化探索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拓展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和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為寧夏筑牢西北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持續發力。
◇寧夏通過關停礦山并實施廢棄礦山整治及生態修復,統籌森林、草原、濕地、荒漠系統治理,“引育并舉”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措施,重塑山之貌,譜寫出一曲從“靠山吃山”到“護山養山”的生態協奏樂章。
◇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為牽引,治水、用水、節水三管齊下,精心涵養水之脈。
◇通過體制機制改革為生態產品定價,并推進市場化交易,將傳統意義的資源劣勢、區位劣勢和環境劣勢轉變為高質量發展優勢,點活綠之金。
浩湯黃河水美岸堅,巍巍賀蘭高峻雄壯,氤氳六盤山明水秀,疊翠羅山瀚海明珠。在寧夏,這“一河三山”構成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是謀劃改革發展的基準線。
對寧夏筑牢西北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
2020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時指出,賀蘭山是我國重要自然地理分界線和西北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維系著西北至黃淮地區氣候分布和生態格局,守護著西北、華北生態安全。要加強頂層設計,狠抓責任落實,強化監督檢查,堅決保護好賀蘭山生態。
4年后,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來到寧夏考察時強調,打好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統籌推進森林、草原、濕地、荒漠生態保護修復和鹽堿地綜合治理,讓“塞上江南”越來越秀美。
2022年4月,經國務院批復同意,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支持寧夏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實施方案》。該方案提出,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堅定不移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打好環境問題整治、深度節水控水、生態保護修復攻堅戰,扎實推進黃河大保護,確保黃河安瀾,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家園。
2024年,水利部明確提出支持寧夏深入落實“四水四定”、加快構建現代化水網體系、加快構建現代化節水產業體系和節水型社會、推廣寧夏“四水四定”試點經驗等4條指導意見。
寧夏牢記囑托,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為牽引,立足“一河三山”生態坐標、“一帶三區”總體布局,落實“四水四定”,出臺《賀蘭山生態環境綜合整治修復工作方案》《寧夏回族自治區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寧夏回族自治區“四水四定”實施方案》《寧夏回族自治區用水權市場交易規則》等一系列制度措施,并不斷深化探索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拓展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和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為寧夏筑牢西北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持續發力。
完成礦山修復和國土整治56.48萬畝,治理荒漠化土地270萬畝,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11.35%,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56.8%,濕地保護率達到29%……在寧夏,“一河三山”生態屏障日益穩固,“塞上江南”愈發秀美。
在寧夏賀蘭山國家森林公園 拍攝的巖羊(2025年3月4日攝) 王鵬攝
重塑山之貌
仲夏時節,賀蘭山運動休閑公園里樹影婆娑、花海錦繡,沿著健身步道前行,不時可見彩蝶振翅,偶聞山鳥啁鳴。當翠意滿目的葡萄園出現在眼前時,不覺間已從公園穿行至志輝源石酒莊內,又是一片藤蔓繞架、碧果垂枝的景象……
“聽講解員說這里過去是寸草不生的采礦塌陷區,變成現在這么漂亮的公園和酒莊,耳目一新。”到寧夏旅游的浙江游客胡文波說,賀蘭山下的礦坑“變形記”,給他留下深刻印象。
作為西北地區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寧夏承擔著維護西北乃至全國生態安全的重要使命。寧夏關停礦山并實施廢棄礦山整治及生態修復,統籌森林、草原、濕地、荒漠系統治理,“引育并舉”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措施,重塑山之貌,譜寫出一曲從“靠山吃山”到“護山養山”的生態協奏樂章。
——關停礦山修復“傷疤”,筑牢西北地區重要生態屏障。
賀蘭山,被寧夏人民稱為“父親山”,阻擋西北風沙,滯留東南水汽,是西北地區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因礦產資源豐富,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長期粗放無節制的開采,使賀蘭山原始生態、自然地貌、人居環境等遭到嚴重破壞。
面對生態問題,寧夏全面打響“賀蘭山生態保衛戰”,將賀蘭山自然保護區內所有煤礦、非煤礦山、洗煤儲煤廠等徹底關停。賀蘭山腳下的石嘴山市是一座因煤而生的城市。2007年,當地煤炭產量達1558.33萬噸,現在減至每年100萬噸左右,非煤產業占比從15%提升至近90%。
不獨賀蘭山。六盤山自然保護區內違規建筑全部拆除,三關口礦區企業全部清零,生態修復面積約115萬平方米;羅山自然保護區內38座風電機組及附屬設施全部退出……目前,“三山”自然保護區內問題點位已全部整改并實現動態清零。
為整體提升“三山”生態功能,寧夏專門編制印發《賀蘭山、六盤山、羅山生態保護修復專項規劃(2020—2025年)》,按照分區分類分級保護治理的思路,設置“自然保護區、生態關聯區、生態延伸區”三個圈層,依次構建生態“綠屏”、生態“綠帶”和生態“綠網”,不斷提升山脈生態系統質量。
六盤山腳下的隆德縣北象山,在專項修復規劃的引領下,當地通過挖高填低、修建擋土墻和排水渠,運用掛網噴播植生+密植坡面+補植補栽技術,實現了北象山喬灌融合、三季有花、四季見綠的自然景觀。
——通盤考量,分類施治,統籌森林、草原、濕地、荒漠系統治理。
賀蘭山、羅山和六盤山自北向南串聯起寧夏的森林、草原、濕地、荒漠等各種生態形態。在治理實踐中,寧夏始終堅持統籌治理、系統治理和源頭治理理念,將山水林田湖草沙實施整體性保護、系統性修復、融合性發展。
護山要治沙。寧夏沙化土地面積達1505萬畝,占全區國土面積近1/5,荒漠化防治是筑牢生態屏障的重中之重。全境屬于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片區的寧夏,將騰格里沙漠固沙鎖邊工程作為重點項目推進,攻堅境內固沙鎖邊帶最后26.5公里的缺口。今年6月30日,隨著最后一列草方格穩穩扎進沙子,騰格里沙漠寧夏境內鑲上了一條長約153公里、最寬處達38公里的“綠鏈”鎖邊。騰格里沙漠固沙鎖邊工程歷經60多年,一代又一代治沙人接續奮斗,終于在黃河上游筑起一道重要生態屏障。
中國林科院首席科學家、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長盧琦說,沙漠鎖邊能有效減緩風沙侵蝕,防止沙漠向周邊農田、城鎮蔓延,保護綠洲、交通基礎設施和宜居地帶。
護山要優林。如果說賀蘭山的治理必須堅持“素顏”,那么六盤山生態修復就需“略施粉黛”。位于400毫米降水線以南的六盤山,降水量比較充沛,在寧夏“三山”中綠意最濃,但其林種單一、林分質量不高。
寧夏在六盤山區實施精準提升森林質量項目。項目運用“近自然森林經營”理念,通過對現有林的合理改造、利用與保護,不斷優化森林的結構,發展多功能林業,充分發揮森林的生態服務功能,逐步形成“多樹種、多世代、多林齡、多層次、可天然更新”的優質高效森林生態系統。
——“引育并舉”,守護“野性之山”的生物多樣性。
草兔蹦跳沒入路邊草叢,巖羊悠然在山腳覓食,金雕來回盤旋于山峰之間……盛夏時節沿山澗向賀蘭山挺進,未及深處就能感受到大山深處的勃勃生機。
隨著賀蘭山、六盤山等山脈生態環境持續向好,寧夏一手抓外來物種引入,一手抓野生動物保護,促使生物鏈隨著更多物種的發現或重現再趨完整,山脈正逐漸再顯生機盎然、萬物共生的野性。
2023年,賀蘭山入選國家第一批陸生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名錄,主要野生動物巖羊、馬鹿的種群數量分別達到4萬余只和3000多頭。近年,隨著雪豹、普氏野馬等野生動物陸續成功引進,賀蘭山生態系統健康發展。
保護野生動物助和諧共生。在森林覆蓋率已超60%的六盤山,保護區內已通過影像識別出30余只華北豹。為了給野生動物營造更安全的遷徙環境,當地在交通建設時“為豹讓路”。
驅車行駛在寧夏固原市境內的山間公路,不時可見路邊豎立的印有鹿形圖案和“注意野生動物”標語的警示牌,旁邊的路面設置了減速帶。在部分路段路面下方,還能看到一個個方形涵洞。
“這是我們在修路時,專門為野生動物同步規劃設計的‘綠色通道’,車輛從上面走,野生動物可以從下面安全穿行。”固原市交通運輸局公路科科長楊莉說,這些涵洞寬3米、高2.5米,豹、鹿等大型野生動物也能通過。
一條條為野生動物擴散遷徙搭建的“生命之橋”,折射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愈加深入人心。
游客在位于寧夏固原市的六盤山國家森林公園游覽(2024 年 8 月 4 日攝) 毛竹攝
涵養水之脈
依黃河而生、因黃河而興,寧夏作為唯一全境屬于黃河流域的省區,黃河水自古是當地生命線,保護黃河安瀾是寧夏義不容辭的責任。寧夏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為牽引,治水、用水、節水三管齊下,精心涵養水之脈。
——統籌治污減排,精細治水固生態。
走進位于銀川市通貴鄉河灘村的銀川黃河濕地公園,眼之所及水面開闊、蘆草豐美、鷗鳥盤旋、魚潛水底,是城郊一處親水休閑的好地方。
而在河灘村村民記憶中,這里曾經廢水入溝、臭味撲鼻。近年,銀川市實施濱河水系截污凈化濕地擴整連通工程,集黃河行洪區河灘地整治、水系連通、環境治理、生態修復等功能于一體,徹底改變了臭水入黃的歷史,河灘村的面貌也因之一新。
寧夏始終從國家戰略全局、黃河流域協同治理的角度看待自身定位和發展,牢牢扛穩“上游擔當”。寧夏堅持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扎實開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全區地級城市建成區13條黑臭水體完成治理、縣級城市黑臭水體保持動態“清零”。化學需氧量、氨氮重點工程減排量提前2年完成“十四五”時期目標任務。
“黃河干流寧夏段水質連續8年保持Ⅱ類進出。”寧夏生態環境廳副廳長杜鵬介紹,2024年寧夏沿黃重要湖泊(水庫)水質總體良好,水質優良比例為100%。
——探索“四水四定”,讓黃河水釋放更大價值。
合理利用黃河水資源是黃河保護的重大課題,為了探索現代化治黃、用黃體系,2023年起寧夏在全國率先開展“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改革,探索再造一套水資源承載能力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相適應的新模式。
寧夏首先從算明白水資源家底著手,劃定72.84億立方米取水總量和41.5億立方米耗水總量的階段性“紅線”。經過全面科學測算,出臺用水權管控指標方案,從區域、行業、產業等方面重構水資源配置體系,實行總量控制、指標到縣、定額管理。
寧夏水利廳水資源管理處副處長陳丹說,寧夏已完成用水權工農業確權,共確權末級渠系和地下水取用水戶16472個、灌溉面積1058萬畝,工業企業3701家。通過“總量管控、定額分配、適宜單元、管理到戶”,實現“有多少湯泡多少饃”。
水指標“緊箍咒”一念,寧夏各地各行業發展均要量水而行,管水手段、用水方式、水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均發生顯著變化。
“閘門開多大、淌多少水,都能在電腦上遠程操控,農田灌溉更加精準高效。”在吳忠市利通區高閘鎮,民鑫農業灌溉服務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梅南薇見證了管水方式從過去“靠經驗”到現在“靠科技”。
用水“錙銖必較”,是因為省下來的水指標能賣成錢。利通區通過高效節水改造,耕地畝均用水量下降15%,節約出來的800萬立方米用水權以10年8000萬元的價格賣給了吳忠市太陽山工業園區,解了園區新增項目無用水權指標的燃眉之急。如此一來,黃河水從較低產出的農業向高產值的工業“流動”,每一滴黃河水迸發出更大的生產力。
——精打細算,擰緊節水“水龍頭”。
節水就是拓發展空間,用水主體自覺千方百計節水。
寧夏寶豐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用水大戶,擁有水權3800萬立方米。“這3800萬立方米水權就是紅線,不夠的話要么去買水權,要么自己想辦法省出來。”公司水務負責人陳銘說,企業通過產業耦合、分質利用和工藝革新,實現水資源“取、用、節、排”全流程管理,把節水指標和績效綁定,引導全員形成節水自覺。去年企業水重復利用率達98.5%,單位產品水耗較區域先進值降低27%以上。
再生水等非常規水源開發利用,進一步為寧夏節水開源。在吳忠市鹽池縣,“污水處理—中水提標—濕地凈化—雨水收集—水庫調蓄—綜合利用”的再生水循環利用完整鏈條,實現了縣城污水的全收集、零排放。
“通過探索推進再生水開發利用,我們完成了3.7萬畝城北生態防護林、1.9萬畝城區綠化的灌溉水源替換,解決了重點工業企業、飲馬湖水系補水等用水需求。”鹽池縣水務局副局長張宏坤說,當地城市再生水利用率達80%以上,每年可穩定節約新鮮水400萬立方米,增效1000萬元。
農業節水增效、工業節水減排、城市節水降損、再生水循環利用……“四水四定”激發了各行各業的節水自覺。近5年,寧夏壓減水稻種植面積54.9萬畝,農業用水占比下降3.5個百分點;全區51%工業門類的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實現下降,工業水重復利用率達到97.3%。
寧夏銀川市典農河一景(2024 年 6 月 23 日攝) 王鵬攝
點活綠之金
好生態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促進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能。著眼于讓越來越秀美的生態“顏值”轉變為富民增收的產業“價值”,寧夏通過體制機制改革為生態產品定價,并推進市場化交易,將傳統意義的資源劣勢、區位劣勢和環境劣勢轉變為高質量發展優勢,點活綠之金。
——資源環資要素市場定價,“六權”改革助力自然資源全品類定價交易。
去年9月,一筆特殊的交易發生在六盤山下——作為水土保持項目碳匯出讓方,固原市彭陽縣盛澤水務投資有限公司與寧夏雅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簽訂協議,交易水土保持碳匯3.6萬噸,總金額111.6萬元。
這是黃河流域水土保持項目碳匯交易的首單簽約,交易收益將反哺彭陽縣縣域水土保持及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建設。
“水土保持造就的好山好水,不僅能長樹長草長莊稼,現在還能‘長’出錢來。”彭陽縣水土保持工作站站長晁永福介紹說,這次交易的碳匯項目位于彭陽縣王洼鎮李岔小流域,這里自2000年起連續開展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經測算、核證,該流域從2002年到2023年的水土保持碳匯總量為9.3萬噸,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轉化金額可達300萬元以上。
這筆交易是寧夏“六權”改革的一個縮影。2021年起,寧夏陸續啟動用水權、土地權、山林權、排污權、用能權、碳排放權“六權”改革,通過構建確權到位、權能有效、定價合理、入市有序的市場體系,曾經制約寧夏經濟發展的關鍵性資源環境要素,被賦予商品屬性、市場屬性、金融屬性,借助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實現流轉,向高效產業、高質產能聚焦,倒逼產業向低消耗、低污染方式轉型。
截至2024年6月底,寧夏已累計完成“六權”交易4705筆346億余元,抵押融資43.4億元。
今年初,寧夏又發布《關于加快推進“六權”綜合改革全面提高要素協同配置效率的實施意見》,進一步提出將建立健全資源環境要素集約協同開發利用機制,引導各類要素協同向綠色低碳產業和先進生產力集聚,拓寬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新路徑。
——轉觀念謀發展,因地制宜化生態區位“劣勢”為高質量發展“優勢”。
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需要改革的加持,更需要觀念的轉變。寧夏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針對生態區位特色鍛造高質量發展長板。
立足特色挖“賣點”,打造獨特文旅品牌。在寧夏,山大溝深則賣“冷涼氣候”,南部山區“18℃的夏天”文旅品牌逐漸叫響,每年都成為全國避暑游的熱門目的地;三面環沙則賣“瀚海荒涼”,沙漠旅游已成為寧夏金字招牌,被譽為“沙漠水城”的中衛市僅今年5月就接待沙漠旅游板塊的游客近600萬人次……
變治為用,科技助力處處皆資源。寧夏平原灌區的鹽堿地在技術的加持下成為“金銀灘”。銀川市賀蘭縣“以漁治堿”激活土地潛力,通過對黃河灌區大面積鹽堿地開發與治理,建成西北最大的南美白對蝦設施養殖集群基地。
“鹽堿地水質中含有一定鹽度,憑借海蝦淡養技術,南美白對蝦可以在經過改良的養殖水體內快速適應。同時,南美白對蝦也可以從原來的鹽堿水中帶走大量的鹽和堿,一舉兩得。”寧夏農業農村廳漁業漁政管理局局長唐亮說。
繼南美白對蝦、大黃魚在鹽堿水中養殖成功后,寧夏多個縣區把鹽堿地當作新型資源,從產業鏈的角度謀劃治理方向,陸續開展青蟹、黃鰭鯛、石斑魚、大西洋鮭等“海鮮陸養”,越來越多鹽堿地變成致富田。
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主要負責同志說,寧夏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自覺扛起維護西北乃至全國生態安全的重要使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已成為寧夏各族人民的普遍共識和普惠福祉,“塞上江南”必將越來越秀美。
(《瞭望》2025年第28期 記者?劉紫凌?張亮?任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