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2日,大阪世博會中國館浙江周活動開幕,自然資源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浙江省人民政府在開幕儀式上共同發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浙江實踐案例,向世界講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故事,為全球生態治理和可持續發展貢獻知識產品和中國方案。
今年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20周年,這一理念深刻揭示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內在聯系,強調了生態資源的寶貴價值,引領全球生態治理和可持續發展方向。自然資源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物質基礎和空間載體,自然資源部積極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動國土空間治理和生態保護修復,優化和完善生態保護空間格局,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服務功能,推動經濟社會綠色轉型發展,為全球治理貢獻公共產品和解決方案。
浙江作為“兩山”理念誕生地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者,為美麗中國建設和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典型樣板。在“兩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際,精心選取20個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生動展現了自然資源領域部局省協同發力,共同推動從山頂到海洋、從城鎮到鄉村的保護治理大格局,實現經濟與生態雙贏。
開幕式上重點宣介的五個案例
礦坑涅槃。“兩山”理念因礦而起。多年來,浙江積極探索“創傷美學”治理理念,實現廢棄礦山生態改造“引美入治”。杭州國家版本館,昔日廢棄礦坑經巖壁錨固、水系貫通等生態修復方案,蛻變為掩映在蒼翠山體中的宋韻書庫。安吉青山礦坑“宜水則水”,通過植被重建、土壤改良、水系連通、岸線重塑等修復技術,巧妙將兩個相鄰的石灰巖礦坑地形連通,打造出生態之愛的心形水塘,為當地旅游注入新活力。
竹韻新生。安吉是“兩山”理念發源地,擁有竹林面積100萬畝,是“中國第一竹鄉”,近年來通過以竹代塑破局、竹林碳匯領跑,蹚出了一條綠色低碳發展新路。2024年,全縣竹產業產值192.62億元,年均減少塑料使用超30萬噸,累計交易竹林碳匯2.5萬噸,竹林碳匯衍生經濟收益超15億元,村集體年均增收85萬元,農戶戶均增收4000余元。
山水蝶變。2021年,甌江源頭“山水工程”實施以來,云和梯田運用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清理雜草、修繕田坎、優化灌溉網絡,搭建了“山林茂盛—水土保持—梯田豐產—物種豐富”的生態閉環。2022年首次觀測到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黃腹角雉,白鷺、小杜鵑、金斑鸻等,年均接待游客100萬人次,帶動周邊村民回歸創業,開發特色民宿175家,戶均收入超20萬元,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享有生態紅利。
朱鹮歸來。朱鹮是地球上最古老的鳥類之一,有著鳥類“東方寶石”的美譽,更是承載著中日兩國深厚情誼的“吉祥之鳥”。近年來,德清通過修復濕地、退漁還濕、水系連通、植被重建等措施,重塑朱鹮家園。同時,將朱鹮保護與生態旅游有機結合,催生“觀鳥經濟”新業態,生態旅游收入高達14.7億元,帶動村莊振興,農民人均增收1.8萬元。
藍灣筑夢。溫州洞頭通過實施“藍色海灣”整治行動修復濱海生態系統,打造十里濕地,建設生態海堤,形成全國唯一的“南紅北柳”生態交錯區,新增常駐候鳥56種,入選全國“和美海島”。同時,數字賦能海域智能管理,創新投融資保障機制,建成70個精致花園村莊,累計發展民宿658家,戶均年收入超10萬元,實現漁民在家門口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