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也是廣東對口支援西藏林芝31周年。近年來,廣東就業援藏促進500多名西藏籍高校畢業生到廣東就業,其中有8位西藏青年入職廣東省林業系統,為建設綠美廣東添磚加瓦。
喜山巍巍連南粵,雅江潮涌到南海。在廣東省龍眼洞林場,林芝籍青年拉窮已工作5年。從陌生到熟悉,從青澀到穩重,拉窮茁壯成長為一名業務能手,是人們眼中的“活地圖”“飛行家”和“好導師”,書寫著“粵藏一家親”的新篇章。
一碗廣東涼茶克服水土不服
鼓勵西藏籍高校畢業生到區外就業……2020年7月初,隨著國家的一聲號召,拉窮下定決心,跨越山海,從喜馬拉雅山下的林芝市來到南海珠江之畔,走進位于廣州市的廣東省龍眼洞林場,入職成為一名林業助理工程師。廣東省就業援藏工作為他開啟了新的人生。
廣州與林芝相距3000多公里,氣候迥異,習俗不同。回憶起5年前的生活,拉窮記憶猶新:“時值7月,從涼爽的青藏高原來到炎熱的廣東,一下飛機,仿佛走入桑拿室。太悶熱了,坐著都出汗,剛到廣東就水土不服。”同時,身在異鄉,人生地不熟,每逢佳節倍思親,孤獨感陪伴著剛入職的拉窮,整個人清瘦了不少。
這一切,讓同事們看在眼、記在心里,他們熱情接納了拉窮,用溫暖感染著拉窮。工作上,拉窮先被安排在辦公室,負責收發文、檔案管理等基礎工作,全面了解林場的工作流程,為后續的工作打下基礎。生活中,同事們給拉窮帶來了廣東涼茶,一碗碗下肚,水土不服的問題得以緩解,也激活了拉窮內心那熱情奔放的藏族人天性,唱粵語歌、吃白切雞,探訪南越王博物館、瞻仰中山紀念堂……拉窮慢慢融入了廣東,一首粵語歌《海闊天空》成為他的最愛,唱出了“格桑花逐夢大灣區”的理想與堅持。
丈量綠色南粵成為“活地圖”
林芝“松杉挺拔遍山谷,牛馬悠閑綠野邊”,自小在西藏長大,拉窮習慣用腳丈量雪域高原,到廣東后,他依然保留著這一習慣,這給他的工作提供了莫大幫助。從第二年開始,拉窮前往管護站鍛煉,廣東省龍眼洞林場1622.14公頃的林地上,7個管護站均留下了他的足跡。
每個工作日,拉窮穿梭于山林之間,用腳步丈量嶺南大地,龍眼洞林場每一處邊界角落都有他“打卡”的身影。“遇到游人,提醒莫帶火種上山;遇到捉鳥的大網,及時清理;發現有人在林區違建,第一時間向村民普及國家法律法規,恢復林區原貌。”拉窮說,用腳步丈量南粵大地,每一步、每一滴汗水都是值得的,對林場的邊界也有了清晰的認識。
拉窮成長為林場新的“活地圖”,是科研人員眼中最有活力的“向導”。林場出版的《廣東省龍眼洞林場兩棲爬行動物》一書中,拉窮的名字赫然在列。他介紹說,丈量林場,碧水青山是最親密的老友,對林場蘊藏的動植物“家底”了然于胸。過去幾年,憑借著這份熟悉,拉窮帶著科研團隊翻山越嶺,調查完成上述書籍,填補了林場的一項空白。“一天晚上調查時,遇到眼鏡王蛇攔路,吐著信子,立起一米多高,嚇人一大跳。”拉窮如今想起仍有點后怕。
飲頭啖湯學成首批“飛行家”
廣東人敢為人先,飲“頭啖湯”。入鄉隨俗,作為年輕人,拉窮也喜歡接觸新事物,深知巡查辛苦的他想用“無人機”代人去巡查。他敢想敢做,通過培訓學習與實踐,成功獲得無人機AOPA駕駛員合格證和民航局頒發的CAAC視距內中型無人機執照,成為林場首批獲得CAAC證書執照的無人機駕駛員之一。
新科技賦能林業后,林場的巡查工作出現了新變化。拉窮說,無人機巡護相當于有了一個“空中視角”。當操控無人機翱翔山林,高清鏡頭實時回傳畫面,護林人員能夠迅速察覺亂砍濫伐、森林火情等隱患。科技突破了地形限制,大幅提升廣袤林區的監管效率。
傳統巡護工作路線較為單一,視野有局限,無人機已成為林業人“會飛的眼睛”,為傳統巡護工作插上智慧翅膀。炎炎6月,拉窮剛與同事結束一場清理入侵物種薇甘菊的大戰。他介紹說,林間病蟲害如同隱匿的“綠色殺手”,松材線蟲、薇甘菊、金鐘藤等入侵物種,曾致使成片林木瀕臨死亡。借助“粵林監測平臺+無人機巡護”等科技手段,背負設備穿梭山林,仔細觀測蟲情、精準施藥,能精準發現防治“綠色殺手”,守護生態平衡。
開展自然教育成為“好導師”
如何讓綠美廣東全民共享呢?拉窮思索良久。早在2022年,拉窮就調至森林旅游管理科,投身動植物科普宣傳和自然教育活動,開啟了探索自然教育、傳播生態文明知識的新大門。他迫不及待地向學生們普及介紹龍眼洞林場之美。
拉窮參與自然教育活動
《神奇的蘑菇在哪里》《森林醫生》《小小護林員》《大地的智慧》……展現在筆者面前的,是一套“行走自然”系列課程的導師手冊。拉窮介紹說,一年多時間里,他與部門同事一起努力,累計舉辦50余場自然教育活動,其中由他帶隊的就有10余場, “我喜歡給前來的學生介紹龍眼洞林場的紅色蘑菇。它們每到春天大片大片綻放,紅得像雪域高原的格桑花,令人震撼。”
從最初的靦腆到落落大方,拉窮已成長為學生們眼中的“好導師”。在自然教育課堂上,孩子們俯身草叢觀察昆蟲、于山林間辨認樹種,眼中滿是好奇與求知的光芒。拉窮說,這讓我深刻意識到,守護生態不僅在于種樹護林,更在于播撒生態文明的種子,讓更多人自覺成為綠色守護者。
架起橋梁賡續“粵藏一家親”
5年光陰似箭,在同事劉文眼中,拉窮已從一位青蔥少年成長為一位業務能手,并且與同樣來自西藏的一位美麗藏族姑娘在廣東成家立業,家中更添了可愛的寶寶,日子過得幸福美滿,成為傳播藏粵文化的使者。2024年,受廣東第十批援藏隊和林芝市人社局的邀請,拉窮到回到林芝市各縣進行就業援藏政策宣講。拉窮說,再次踏上林芝這片熟悉又親切的土地,內心是非常激動的。望著學弟學妹們期待的眼神,拉窮有問必答,號召學弟學妹們勇敢前往廣東工作。
當前,就業援藏熱度持續攀升,廣東的就業更具廣度和溫度,拉窮的故事更是數百名藏族青年逐綠南粵的濃厚縮影。在廣東省林業調查規劃院、沙頭角林場、樟木頭林場、西江林場、德慶林場、云浮林場等單位都涌現著藏族青年骨干的身影。
這些藏族青年和拉窮一樣,初到時,懷揣著對新環境的顧慮與忐忑,然而南粵大地的熱情很快消融了陌生感。從入職時同事的真誠接納,到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暖心關懷,他們迅速融入這片土地。在工作中,他們虛心求教、勤學苦練,不斷積累林業業務知識,從業務“新手”成長為行家里手。如今,這些藏族同胞已深度扎根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用智慧與汗水在各個領域擔當重任,成為推動綠美廣東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粵藏無遠近,千里尚為鄰。在密切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粵藏兩地人民走得越來越近、越來越親,就像殷紅的石榴籽越抱越緊,書寫下“粵藏一家親”的新篇章。(黎明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