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的雷筍是在春雷與春雨的催醒下破土而出,但在覆蓋技術的科技加持下,春筍冬出、春節搶鮮的雷筍已經成為杭州都市農業的致富密碼。但是,如果技術不到位、經營不當,或者遭遇災害性天氣,將會造成竹林衰敗、顆筍無收。
為讓竹林健康生長,成為竹農共富的“綠色銀行”,浙江省杭州市林業鄉土專家們以一帶十,更新技術、翻新服務、聯農帶農,在科技傳播、農時服務上發揮重要作用。
一輛直通車保品質
太湖源鎮是“天目水果筍”的主要產地,天目水果筍品相白嫩、味道微甜、個頭壯。為持續提升“天目水果筍”品牌效益,林業鄉土專家林漢良以科技提品質,建立3000畝測土配方標準化基地。自主購置配備“農技直通車”,培養3名技術人員組成技術服務專班,以太湖源鎮為中心、輻射周邊鄉鎮,開展農技直通車主動服務、民呼必到,常年服務于竹農,2萬公里行程、1000余次測土服務、每年不少于10次的技術培訓,讓竹筍產量、質量穩定的同時,化肥用量直降兩成。
如今,直通車成為名副其實的“移動的醫院、移動的學校、移動的倉儲”,讓筍農享受到不出村的科技服務。林漢良還積極探索新科技應用,目前已打造光譜檢測儀、類腦算法有機結合的“直通車3.0”,他說:“每片山的土壤有差異,‘直通車3.0’將更快更精準,真正讓農民種出好筍、賣出好價。”
一塊“試驗地”解民憂
近年來,災害性天氣頻發,特別是去年秋冬杭州遭遇了連續43天干旱天氣,給雷筍的覆蓋技術出了一道難題。“干旱情況下覆蓋、澆水是個技術活,弄得不好礱糠覆蓋層不增溫,麥麩會腐爛就出不了筍。”鄉土專家羅德法專門辟出一塊竹林地進行試驗,找到了澆水后覆蓋層有溫度、底層麥麩不腐爛的覆蓋訣竅,并將驗證成功的技術推廣給社員農戶。
正因為有了這樣的驗證現場,羅德法可以時刻關注各產區生產情況,精確判斷覆蓋筍時間,及時分享給社員和筍農,以錯開外地筍期實行差異化發展,讓社員農戶在覆蓋時間、厚度及濕度控制過程中沒有走彎路,覆蓋筍畝均產量1500公斤以上,畝均純收入超過2萬元,取得了抗旱、保筍預期。
一張“共享網”助共富
鄉土專家竺國平自購無人植保機、自建保鮮冷庫等讓社員和農戶共享。“眼看干旱帶來損失,將周邊農戶的噴灌接入我的肥水一體池或其他農戶的水源,大家聯合起來,抱團抗旱。”竺國平說,“村里200余畝覆蓋筍聯通共享,大家都有收入,趕上了春節市場,賣了好價錢。”
筍作為鮮品,銷售是筍農的一大煩惱,竺國平利用自身穩定的社區銷售渠道,擴大社員、農戶貨源,讓鮮筍從竹林到餐桌不超過6小時。同時,他還組織邀請省、市公益直播機構和網紅播客,到農戶基地進行開放直播,讓消費者直觀感受種植環境和竹筍品質,幫助農戶銷售。
近年來,杭州市已有215人次入選國家級、省級和市級林業鄉土專家,并建立22個林業鄉土專家“以一帶十”科技幫扶示范點。“這些鄉土專家懂技術懂經營,善鉆研、知實情、識農時,充分發揮了引領帶頭作用,讓技術扎了根、經驗生了芽。這就是青山變金山的核心密碼。”杭州市林科院負責人介紹,在鄉土專家的帶動下,臨安區積極打造天目雷筍共同富裕聯合體,帶動5個合作村平均增收77萬元,帶動農戶增收5000萬元。
從移動實驗室到共享云平臺,從林間課堂到數字社群,鄉土專家們用“一人傳一技,一技興一業,一業促共富”的實踐,書寫著“以智帶富”的新時代山鄉巨變。(雷亦晨 馮晴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