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六次締約方大會(COP16)12月2日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開幕,昨天(4日),“中國館”首場邊會舉行。據介紹,這場邊會的主題為“推動生態脆弱區綠富同興 探索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路徑”。
邊會旨在向全球介紹推廣寧夏荒漠化防治成果和技術,傳播荒漠化防治“中國智慧”和“寧夏經驗”,共商應對土地干旱和荒漠化之計,共話沙產業富民之策,共謀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之路。
寧夏地處中國西北內陸,東、西、北三面分別被毛烏素沙地、騰格里沙漠、烏蘭布和沙漠包圍,黃河貫穿全境,是中國西北地區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劉軍介紹,根據第六次和第五次中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對比,寧夏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分別減少15.39萬公頃和12.14萬公頃,實現了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積雙縮減。
劉軍:寧夏獨有的麥草方格防沙治沙技術和“五帶一體”的防風固沙體系,將成千上萬個一米見方的麥草方格連線成面,匯聚成了一張綠色的巨網,徹底改變了寧夏的荒漠化面貌。在此基礎上,我們近些年又有了新的技術突破,比如說用沙結皮的方式,把固沙的時間由20年縮減到了兩年,大大減少了荒漠化治理的時間,成本低,但是效果好。
COP16“中國館”首場邊會現場
劉軍口中的沙結皮究竟是什么呢?在寧夏鹽池毛烏素沙地生態系統國家定位觀測研究站,北京林業大學副教授馮薇正在研究區查看線狀藍藻生物結皮的狀態。
馮薇:看,這是線狀藍藻,它是長條形的,可以把這些顆粒全部都黏在一起,厚度只有2.9毫米,明顯是要低于地衣結皮和苔蘚結皮的……
她解釋,生物土壤結皮,也叫“結皮”或“沙結皮”,主要是由藻類、地衣、苔蘚和微生物組成;它能夠像人的皮膚一樣覆蓋在沙漠表面,可進行呼吸、排泄和生產,維護著荒漠生態系統的穩定,所以大家也形象地把它稱為“沙漠皮膚”。
馮薇:生物結皮,是荒漠生態系統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放眼望去,我們這個研究區生物結皮的蓋度能達到30%~40%。這是發育最高階段的苔蘚結皮,功能也達到最強,防風固沙能力、抵抗侵蝕能力達到最大;這是一種干旱的狀態,澆水的短短幾秒之內它就變成綠色,這個時候它進行光合作用、固碳作用等等一系列生理過程。
在科學治沙的同時,寧夏將防沙治沙與產業發展、群眾增收緊密結合,利用沙區獨特的光熱資源優勢,在荒漠化地帶發展枸杞、葡萄酒、光伏等特色沙產業,實現“綠富同興”。劉軍介紹,截至2023年底,全區特色經濟林種植面積299萬畝,產值324億元;今年1-10月,寧夏沙漠類景區接待游客391萬人次,營業收入6.4億元。
劉軍:我們在沙漠上、戈壁荒灘上種了枸杞,還有與法國波爾多同一緯度種的釀酒葡萄,同時呢,我們還發展了光伏產業,就是光伏板的上面發電,光伏板的下邊種草,產業也發展了,生態也恢復了。在寧夏的中衛市,大家可以看到黃河和沙漠共存的奇觀,我們也在打造沙漠國際旅游目的地。通過這些新的技術、機制和模式,真正能夠看到“綠進沙退”、生態和諧、人民安居樂業。
寧夏是全國唯一全境地處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片區的省區,而作為“三北”工程三大攻堅戰之一,黃河“幾字彎”攻堅戰是重中之重。此外,三大攻堅戰還包括科爾沁、渾善達克兩大沙地殲滅戰,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中國林科院首席科學家、“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長盧琦表示,今年是“三北”工程攻堅戰啟動一周年,目前已經完成治沙面積380萬公頃。
盧琦:怎么治?要一分為二,把原生的沙漠很好地保護起來、把人為改造的土地和退化的土地重新修復到它原來的地貌。要優先保護,我們可以設置生態紅線、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自然公園,這是我們國家目前采取的一系列保護措施。要積極治理,三大戰役就是我們最好的抓手,聯防聯治,包括生態退化修復、防護林網等等。要適度利用,治理不是最終的目標,利用才是可持續發展路徑,包括“光伏長城”的建設、現代牧業的建設、智慧農業的建設、沙區產業的建設。
在探索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道路上,寧夏無疑走出了一條沙海“淘金”的新路子。在邊會現場,盧琦表示,這樣的案例,在我國“三北”地區比比皆是,希望能夠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中國方案、貢獻中國力量。
盧琦:我們可以把沙漠改造成熱帶溫室,種熱帶的水果,變成“塞外江南”。甘肅民勤的沙漠天文小鎮,這是另外一個在沙區最適合發展的科技引擎。新業態里邊最厲害的還是建新城,鄂爾多斯的康巴什,由“魔鬼城”,轉到“小香港”,現在是我們國家可持續發展的試點城市。希望我們能夠參與全球生態治理,落實全球發展倡議、安全倡議、文明倡議,對接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聯合國生態系統恢復十年、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三個國際水準,為地球生態作出應有的貢獻,也做出中國的貢獻。
監制丨王磊
記者丨王澤華 牛巧剛 李浩男 徐易欣
圖片、視頻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