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的呼和浩特秋高氣爽,天朗氣清。在內蒙古盛樂國際生態示范區林業碳匯項目現場,油松、樟子松、榆樹等錯落有致,綠意盎然、美不勝收。而一段黑色的破舊鐵柵欄與周圍的蒼翠樹林對比鮮明,不免令人疑惑。
“在示范區林業碳匯項目啟動前,這段黑柵欄是觀景臺的圍欄。這里曾是一望無際的沙漠,項目實施讓這里綠樹成蔭,圍欄也被廢棄隱藏在油松下。沒拆除圍欄,就是為了不忘過去的惡劣環境,鼓勵大家改善生態環境。”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副秘書長何宇介紹。
2012年,在內蒙古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的指導下,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內蒙古老牛慈善基金會、大自然保護協會(TNC)共同啟動了盛樂國際生態示范區項目,致力于在內蒙古自治區和林格爾縣開展生態保護修復示范,是中國北方干旱半干旱區第一個林業碳匯項目。
“多年來,項目完成造林2355公頃,造林保存率超80%,栽植油松、樟子松、云杉、白榆、山杏等300多萬株各類喬灌苗木,項目區植被種類從不足30種增至80余種,年均固定土壤2.5萬噸,土壤蓄水能力從400萬噸增加到530萬噸。未來30年,預計能吸收固定22萬噸二氧化碳,其中16萬噸已獲得美國迪士尼公司的認購?!敝袊G色碳匯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劉家順介紹。
2013年項目獲得民政部中華慈善獎“最具影響力項目獎”,2016年入選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解決方案數據庫”優秀案例,2021年入選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生物多樣性100+”案例。
內蒙古森林草原資源豐富、林草碳儲量豐富,具有發展林草碳匯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和巨大潛力。項目落地內蒙古,不僅有利于共同探索創新內蒙古的生態建設模式,更有利于促進合作,以改革創新思維來推動林草碳匯工作提質增效。
“近年來,自治區林草局緊抓頂層設計,成立碳匯局,組建林草碳匯專家咨詢委員會,編制林草碳匯中長期發展規劃等政策文件。開展計量監測體系建設,構建林草碳匯資源“一張圖”。全力推進包頭市、阿爾山市國家林業碳匯試點市建設,推動碳匯項目的開發交易,推進區域碳中和?!眱让晒抛灾螀^林業和草原局總工程師康宏介紹。
親眼看見項目區的樹苗茁壯生長,大自然保護協會內蒙古項目總監林闊成感慨萬千:“這些樹苗就如同孩子一樣,一開始僅50厘米高,栽植后幾乎就是剛剛露出地面。2021年我發現,有的已長到三四米高,有綠樹成蔭的感覺,讓人感慨自然的力量。”
回顧項目10余年的發展歷程,開展以碳匯林為核心的整體綜合生態修復、實現碳交易、社會資本的積極參與、項目設計實施中蘊含的科學性和綜合性,都是通過實踐積累的寶貴經驗。
“項目的實施中,很關鍵的一點是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開展綜合治理和林業碳匯都有效防止了生態環境持續惡化,讓大自然來選擇合適的樹種等,這樣更能適應未來的氣候變化。同時,以林業碳匯為核心,還可以延伸出社區發展、自然教育等方向,形成了一個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在內蒙古或全球其他地區,分享中國經驗和案例,講好中國故事。”林闊成認為。
在項目竣工儀式上,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向內蒙古老牛慈善基金會頒發“生態衛士 公益楷?!迸曝摇让晒爬吓4壬苹饡貢L安亞強展望未來,滿懷期待:“新時代新征程,生態文明建設也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和新的要求。生態示范區的發展還在規劃中,我們要在保護好現有林業成果的同時,繼續努力開拓‘兩山’轉化的新方法新路徑,使項目不斷發揮好環境效應和生態服務功能?!?br/>
往日的遮天黃沙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望無際的綠色森林?!疤焖{、山綠、水清,第四農場再也不是光禿禿的了。項目修復后土地防風固沙的能力也增強了,村民還可以林下養雞,以林養牧、以牧護林,大家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也增強了。”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盛樂經濟園區第四農場(原白彥兔村)原黨支部書記楊拴桃介紹。
內蒙古和盛生態科技研究院代表楊興龍關注著項目后續的長期管護。“項目將持續加強人工巡護,有效阻止盜伐、未批先建、放養牲畜等;加強病蟲害防治,特別是針對中華粉鼠開展相關防治工作;加強防護,在清明等特殊時期,由專人緊盯重點區域,制定緊急預案,確保項目安全?!保?span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32px;">黃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