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成人精品a∨在线观看_精品国产1区二区_欧美国产国产综合_亚洲国产欧美在线

當前位置:首頁 > 資訊 > 林草新聞 > 國際合作 > 國際項目

加強東南沿海保護地管理共護“藍色家園”——全球環境基金首個海洋保護地項目總結會側記

2024-09-05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字體:  打印本頁

分享到:

海洋寬廣遼闊,覆蓋了地球表面70%以上的面積,為豐富多彩的海洋生物提供棲息地和庇護所,同時也對人類社會的福祉至關重要。

2018年國家機構改革,包括海洋自然保護地在內的全國各類自然保護地統一由國家林草局管理,綠色保護被賦予了新的使命。全球環境基金“加強中國東南沿海海洋保護地管理,保護具有全球重要意義的沿海生物多樣性項目”于2019年10月由原國家海洋局移交至國家林草局正式實施。項目由國家林草局自然保護地管理司牽頭執行,國家林草局林草調查規劃院負責具體實施,成為2018年國家機構改革后國家林草局執行的首個海洋類國際項目。

該項目涉及3省、5市、5個示范保護區,實施5年來,各利益相關方圍繞政策法規研究、海洋保護地管理、生物多樣性監測、社區共管、生態補償和保護地融資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今年6月,項目的國際執行機構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組織了項目終期評估,獨立評估專家高度贊揚了項目參與人員的“主人翁精神”,以及在保護地能力建設和社區參與方面的顯著成效,總體評價為“滿意”,項目順利結項。日前,項目總結會在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召開。

海洋保護地網絡進一步擴展

項目緊抓自然保護地整合這一機遇,將海洋保護地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納入海洋空間規劃的主流化進程,支持制定和發布了一系列規范和導則。為廣西合浦儒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廣東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編制綜合管理計劃,支持編制了《廈門珍稀海洋物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廣東江門市出臺了《廣東江門中華白海豚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依法管護主流化的權威性大大增強。

同時,項目推動保護工作擴大至海洋保護地以外地區,有效維護沿海主要地區的生態完整性和生物多樣性。推動建立了東南沿海海洋保護地網絡,并搭建了沿海生物多樣性伙伴關系,促進項目區實現跨區域、跨領域的協調合作。

在項目支持下,廣西壯族自治區通過項目指導進一步將保護地優化整合,保護地網絡面積得到有效擴大。如山口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擴大了16.4平方公里,保護面積達到96.4平方公里;同時,將不屬于保護地范圍但亟待保護的區域也劃入項目實施范圍。如擴大欽州三娘灣中華白海豚棲息地范圍,并加強監測和管控。福建省開展廈門-漳州-泉州中華白海豚潛在生態廊道研究,其中廈門海域的中華白海豚種群數量趨于穩定。

通過各方積極努力,海洋保護地(含生態敏感區)面積擴大4萬公頃這一項目重要指標成功實現,項目旗艦物種中華白海豚以及中國鱟等其他瀕危海洋物種的種群數量穩中有升。

保護區管理能力和水平有效提升

談及參與項目帶來的收獲,省區海洋保護地管理部門和各示范保護區給出的答案出奇一致。“項目推動保護地建立了更完備的機制體制,并將先進的生態保護理念、技術手段引入保護地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有效提升了工作人員的管理能力。”

保護地管理能力的提升重點在基層。在廈門珍稀海洋物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從人工調查監測的方式轉變為AI識別。廣東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現存有中國資源數量最大的中華白海豚群體。通過項目帶動,建成了全國第一個海洋類型的保護區管理系統——電子圍欄系統,對進入保護區范圍內的船只實現動態、全覆蓋監測,極大提高了管護效率。

通過與省級和地方政府合作,項目還推動了包括生態補償機制、海洋保護區的管理辦法等在內的地方性法規的制定或修改。如廈門市珍稀海洋物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項目支持下擬定了生態保護補償管理辦法;廣西合浦儒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制定海草床生態系統生態保護補償融資和推廣方案。

為提升示范保護地管理能力和水平,項目開發了具有針對性的培訓模塊和課程,組織各類培訓活動,為示范保護區編制綜合管理計劃、執法手冊、管理手冊、融資和補償資金管理辦法,積極支持保護區推進一區一法;同時開展示范保護區之間以及與其他項目間的溝通和交流活動。

項目實施5年來,共舉辦了近160次各類培訓,1555人次接受了培訓,女性比例超過50%,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管理溝通協調機制得到改進

在國家層面,項目成立了由財政部、生態環境部、國家林草局、項目示范省區林業局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等相關單位代表共同參與的項目指導委員會,增強了主管部門之間的協調,實現了對項目實施的全面指導。項目實施5年來,順利召開了包括啟動會在內的5次指導委員會會議。

知識管理與共享是項目可持續性的重要保障。在海洋保護地網絡的框架下,項目依托國家林草局林草感知系統,開發了一個基于地理信息系統的知識管理和信息共享平臺,為東南沿海的海洋保護區網絡提供了數據收集、分享知識和最佳實踐的集成管理工具。

該平臺不僅支持項目下各保護區之間的信息交流,還重點關注關鍵棲息地、海洋保護地、全球重要的沿海生物多樣性和中華白海豚,為實現中國跨區域的海洋生態保護協作奠定良好的信息基礎。同時,利用平臺記錄保存下來的信息,提煉可復制推廣的實踐做法、總結項目成果,講好沿海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國故事。

項目在3個項目省區分別建立起多個利益相關方參與的沿海生物多樣性伙伴關系,為3省區保護地管理部門提供了有益支持,強化了跨部門、跨行業的保護協作,推動了社會力量參與沿海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

沿海社區參與保護意識提升

針對項目示范省區經濟發展不均衡的情況,開展了符合實際情況的社區共建共管活動,探索建立多樣化的可持續生計方式,提升沿海社區參與海洋保護的意識。

在珠海、江門和廈門這些經濟發達且高校和科研機構較多的地區,保護區周邊居民文化水平相對較高,項目便將社區工作的著眼點放在宣教層面,通過藝術節、社區宣講、科普講堂等方式吸引公眾參與海洋保護。

而在廣西的欽州-北海示范區,保護區周邊多是從事養殖和捕撈的村民。項目因地制宜地開展社區共管與替代生計活動,積極踐行政府、科學家和民間力量的真誠合作,建立多樣化的可持續生計方式。運用項目資金,欽州市聯合北部灣大學對從事養殖和捕魚的漁民尋找替代生計方式,引導社區群眾共同參與中華白海豚保護。

項目還組織開展了一系列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宣傳活動,如在當地學校開展環境教育,組織志愿者進行海灘清潔行動,在中華白海豚保護宣傳日和世界海洋日進行主題宣傳活動。系列活動的直接受益人數超過4萬,其中女性占比達60%。

此外,通過推動生態標識計劃、規范觀豚和紅樹林主題生態旅游的落地,項目切實促進了海洋保護區沿岸村落的經濟可持續發展,為當地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使“人海和諧”的海洋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北部灣大學-廣西科學院聯合鯨豚研究團隊在項目的支持下,持續探尋海洋保護和經濟發展間的共存之道,不僅建立了中華白海豚科普基地科學觀豚教室,開展自然教育課程,增強公眾海洋保護意識,還通過引導社區居民開展科學觀豚旅游,帶動地區旅游可持續發展,成為漁村的替代生計發展選項。

東南沿海生物多樣性保護任重道遠。未來需要更強大的基層人才隊伍,研究探索新領域、新問題,匯集各方智慧,攜手合作,共同將海洋保護地事業推向蓬勃發展的新階段。(張萌

【糾錯】
無障礙
搜 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元朗区| 金阳县| 基隆市| 朝阳县| 平利县| 清苑县| 乌兰浩特市| 永仁县| 政和县| 湟中县| 肥城市| 突泉县| 乐亭县| 中阳县| 当雄县| 兴仁县| 莎车县| 文成县| 霍邱县| 沧源| 武穴市| 瓦房店市| 奉节县| 大连市| 牡丹江市| 望谟县| 南漳县| 乐业县| 开封市| 双牌县| 政和县| 四平市| 金坛市| 延寿县| 庆阳市| 盘锦市| 长武县| 福安市| 荆州市| 连南| 垦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