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崇山峻嶺間,來自四川省林草局的一群駐村幫扶干部,帶著“綠”的使命和“富”的愿景,扎根基層,將生態保護與鄉村振興的答卷書寫在青山深處。
2024年7月,為落實四川省委、省政府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部署要求,省林草局選派35名業務骨干組建隊伍,赴涼山彝族自治州美姑縣和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開展駐村幫扶工作。他們以實干為筆、以初心為墨,繪就了一幅幅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動人畫卷。
角色蛻變:從“外鄉客”到“自家人”
在美姑縣卡哈村,駐村第一書記王峻潔的二手五菱宏光成為村民口中的“便民專線”,常載著村民趕集、運送山貨出村。為打開土特產銷路,他曾深夜驅車6小時將羊肉送往成都。村民吉克數著賣羊肉所得的6000元,激動地說:“這輩子頭一回一次掙這么多!”伴著五菱宏光后視鏡上拴著的村民送的平安結,王峻潔的身影融入了卡哈村清晨的薄霧里。
在美姑縣依千村,駐村工作隊員周家儀從村民口中“那個穿紅衣服的小姑娘”變成了村里老人的“上門護工”。了解到村里有不少患高血壓、糖尿病的老人因不懂漢語,無法正確服用國家發放的藥物,她拉上彝語翻譯,挨家挨戶走訪,幫村民解讀體檢報告,發放慢病用藥宣講材料,真正實現“服務送進門、溫暖送到心”。
點綠成金:山林里長出“致富密碼”
在汶川縣克枯村,巴布納森林公園建成后,小山村搭上生態旅游的“致富快車”。駐村第一書記張方林引入“民宿聯營、利潤兜底”機制,組織村民開辦民宿,建立“無憂集市”集中展銷土特產。村民張培蘭家年增收達兩萬余元,她不禁感慨:“以前只知種地,現在吃上了‘旅游飯’!”
在美姑縣灑庫鄉,駐村工作隊另辟蹊徑,將黑木耳菌棒引入小學課堂。“這是會‘開花’的神奇木頭!”孩子們興奮地將800個菌棒帶回家試種。“我們相信,通過小學生的實驗和首批試種,會吸引更多村民加入。”駐村工作隊員表示。
在省林草局產業資金支持下,駐村工作隊探索“自然教育+勞動實踐”模式,為發展食用菌產業、打造“美姑高山木耳”品牌奠定群眾基礎。在牛牛壩鎮林場羊肚菌示范基地選址現場,駐村工作隊員許戈與美姑縣林草局工作人員熱烈討論林場核桃采穗基地下種植羊肚菌方案,讓村民堅信“綠水青山”能轉化為“金山銀山”。
科技賦能:從“老經驗”到“新引擎”
在汶川縣布蘭村,一場“科技甘霖”悄然浸潤山鄉。面對青紅脆李樹齡老化、品種市場競爭力下降的困境,駐村第一書記黃銳在省林草局的支持下,聯系四川農業大學果樹專家,推廣良種苗木和標準化果園管理技術。隨著1000余株(條)良種苗木(條穗)扎根山間,“新建選果棚項目”順利落地,為“布蘭李”注入了新的生機。
從什邡市的種植基地到灑庫鄉的試驗田,駐村工作隊員尹程龍和王懿組織村民跨越千里取經。由省林草局牽頭,駐村工作隊與省農科院專家團隊赴什邡市昊陽農業公司調研,引入適宜灑庫鄉種植的高附加值新品種貴妃木耳。“省林科院負責品種引進,派出食用菌專家提供技術支持,省林草規劃院出資向試種農戶捐贈菌棒及輔料。” 尹程龍介紹,科技和資金“雙擎驅動”,農戶只需“輕裝上陣”。
民心所系:溫情織就防返貧網
“防返貧監測是為困難群眾織就的生活保障網。”大排查期間,美姑縣三河村駐村第一書記張曦和駐村工作隊日均走訪15戶,不通彝語便以笑容拉近關系。得知新生兒醫療費告急,他連夜協調、及時繳納醫保,挽回一個家庭的希望。面對空巢老人和殘疾人家庭,他推動“以購代捐”,共計補短1.4萬元。村民遞上的熱土豆和核桃,是跨越語言障礙的暖心回饋。
在美姑縣四普村,1個多月的時間里,駐村第一書記李國兵和駐村隊員走訪了106戶476人,他的筆記本里密密麻麻記著每戶的情況。對走訪發現的特殊困難家庭,他從幫扶機制中逐條篩選,申請低保、兌現產業獎補、爭取公益性崗位、“以購代捐”、“暖冬”慰問……他說:“在這個崗位上,得從細小事情著手,把各項惠民政策和條條幫扶措施落到實處。”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穿透山間薄霧,羊腸小道上已響起匆匆腳步,四川林草人的身影穿梭其中。他們是駕“五菱”開致富路的幫扶書記,是以科技點“菌”成金的振興先鋒,是用真心筑牢防返貧底線的守護者。每一道山梁、每一聲鄉音,都見證著這場青山與初心的雙向奔赴。正如駐村第一書記張方林在日記中所寫:“我愿做一棵扎根基層的樹,與群眾苦在一起、樂在一起。”在四川的青山深處,這樣的樹正連片成林,托舉起鄉村全面振興的春天。(余萌萌 王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