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雅縣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阿克蘇地區,處于天山南麓中段、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沙漠面積約占全縣總面積83.6%,干旱少雨、沙塵肆虐是常態。
近年來,沙雅縣學習防沙、治沙、用沙新理念,推廣“光伏+治沙”防沙治沙新模式,建立“政府得綠、企業得利、群眾得富”沙產業發展新機制,探索防沙治沙新質生產力,治沙紅利得到持續釋放。
科學規劃系統抓,擘畫綠色藍圖。結合沙雅生態特征和資源稟賦,科學編制《沙雅縣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總體規劃》,將全縣規劃為城市中心區、綠洲東西兩翼防風固沙生態保護與恢復區、沙雅縣塔里木河流域生態保育區等6個生態保護修復板塊,初步形成了“一心兩翼三區”的生態保護修復發展總體布局。科學選定較為成熟的生物治沙、光伏治沙、工程固沙、封沙育林等模式,分年度、分項目、分措施推進,計劃到2030年完成防沙治沙任務417.47萬畝,有效壓縮沙漠擴張空間、阻止沙漠向綠洲蔓延。
多措并舉齊推進,生態宜居換新顏。沙雅縣傳承弘揚“柯柯牙精神”,學習借鑒國內外先進治沙經驗,堅持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多措并舉,推進治沙造林。在居民區、農田周邊建設防護林,實施鄉村美化綠化工程,2021年以來完成綠化造林21.46萬畝,城鄉綠化穩步推進,人居環境煥然一新。在沙區主要道路兩側實施工程固沙,累計完成3萬畝,有效減輕風沙侵襲。推廣“光伏+治沙”,引進企業探索“可持續公益的商業治沙模式”,通過利用地表淺層苦咸水,采取節水滴灌造灌木林、發展林下產業的模式,在沙雅縣綠洲南部與塔克拉瑪干沙漠交界的風沙危害地帶,完成梭梭、四翅濱藜等治沙造林13.93萬畝。目前,沙雅森林覆蓋率9.10%,氣候環境持續改善,沙漠生物多樣性得到明顯保護,野兔、馬鹿、甘草等野生動植物不斷增多,揚沙浮塵等極端天氣大幅減少。
科技賦能促發展,產業多元添活力。沙雅縣始終堅持科學治沙、綜合治沙、依法治沙原則,積極探索“政府+企業+科研”模式,實現生態治理、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多贏。學習推廣“分散式”光伏取水治沙新模式,在沙漠腹地電力無法保障地區建設小型分散式光伏發電系統,利用光伏發電抽取地下淺層苦咸水,采取節水灌溉種植梭梭,較動力電取水方式每畝降低成本65—80元。利用肉蓯蓉藥食同源的特性,推進肉蓯蓉產業發展。截至目前,全縣共栽植梭梭13.9萬畝、嫁接肉蓯蓉5.7萬畝,引進肉蓯蓉深加工公司2家,可產出肉蓯蓉1.7萬畝,年產肉蓯蓉鮮品1800余噸,并研發蓯蓉切片和醬酒產品,正在申請代茶飲的快速制備工藝等4項專利,預計到2025年產值可達億元以上。
健全機制強保障,互利共贏促長效。沙雅縣以堅實的政策為依托,鼓勵和引導群眾參與防沙治沙。激活經營方式,推行“誰種誰有、自主經營、利益歸己”政策,與從事防沙治沙的個人和組織簽訂最長70年土地使用合同,并落實土地承包費減免政策。積極申報項目補貼,將驗收合格的防沙治沙工程納入國土綠化造林補貼、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等項目范圍,對發展肉蓯蓉、甘草等特色藥材給予補貼,推動防沙治沙與沙產業發展。推動科研合作,與塔里木大學、自治區林科院形成合作關系,積極在沙漠中推廣新作物的種植和研究,通過“企業+科研單位”模式,實現防沙治沙向更高水平推進。
以構筑阿克蘇東部生態安全屏障、建設新疆首個百萬畝沙產業基地、實現美麗與發展共贏為目標,沙雅縣將著力打造國家重要沙產業示范基地和新疆重要生態功能示范區,大力開展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塔河流域沙雅縣百萬畝防沙治沙生態修復治理工程,全力構建新能源發電、生態修復、生態旅游、荒漠治理等多位一體循環發展模式,向沙漠要效益,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多贏,堅決打贏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李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