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湖北省武漢市以“濕地花城”建設為重要抓手,統籌推進花園城市建設,推動生態資源優勢向綠色發展優勢轉化,為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注入強勁動能。通過打造櫻花季特色IP、構筑東湖綠道文旅地標、舉辦世界花園大會等舉措,形成“生態+經濟+文化”協同發展格局,奮力繪就大美武漢生態畫卷。
櫻花季:特色IP延展生態經濟新鏈條
武漢市緊扣“春賞櫻、夏看荷、秋品桂、冬觀梅”的花漾江城定位,以“春櫻”為核心發力點,推動“賞櫻經濟”提質升級。全市累計栽植櫻花19.51萬株,覆蓋221個公園、道路等綠地,形成81處百株以上規模觀賞點,打造東湖櫻花園、黃陂清涼寨等核心觀賞區及20余條特色櫻花道路,構建全域賞花格局。
武漢市園林科學研究院依托國家櫻花種質資源庫,收集栽培國內外品種150余種,自主培育8個“楚櫻”系列國家認定新品種,推動盆栽品種面向市民試銷。龜山公園通過推廣早櫻品種,將櫻花季提前近20天,與東湖櫻花園、武漢大學形成花期“接力”,打造武漢賞櫻“第三極”。同時,創新推出春季賞花地圖、“城市智眼看櫻花”云端直播、漢馬賽道櫻花景觀等場景,黃鶴樓公園、龜山公園等推出文創產品及特色游園活動,實現生態景觀與消費場景深度融合。
東湖綠道:城市綠廊構筑文旅融合新地標
武漢高標準建成105公里東湖綠道三期,實現世界級濱湖綠道“畫圓成環”,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樣板。規劃建設堅持“水—岸—路—校—景”一體化統籌,以“書香道”為主題,融合東湖山水與人文歷史,構建集自然觀光、文化體驗、休閑健身于一體的綠色長廊。
在建設中突出生態保護,嚴格保留現狀高大喬木,設置雙層水上圍隔保護水質;采用“人非同層”和“人非分層”兩種形式靈活布置,實現機動車道、騎行道、步行道“三道分流”,修復凌波門棧橋等城市記憶點,配套親水平臺、觀湖棧道等設施。凌波門、洪波門等12個景觀節點成為網紅打卡地,日均客流最高達2萬人次,相關報道點擊量過億,成功塑造武漢城市新地標。
世界花園大會:精品花展塑造城市生態新名片
4月27日至5月5日,武漢2025年世界花園大會以“攜手并肩,共赴繁花”為主題,以月季為主題花卉,聯合英、德等國九大育種企業,展出新優品種超600個,打造該市歷史上品種最多、國際參與度最高的月季主題花展。
本次大會構建“1主會場+3分會場+10大特色公園”賞花矩陣,沙湖公園主會場創新打造永久展區,呈現90座特色花園;解放公園、中山公園及武商商圈分會場通過主題景觀與消費活動聯動,塑造“園林進商圈”新模式。花展期間,沙湖公園C區商業銷售額近百萬元,中山公園園內消費同比增長31%,武商集團整體客流增長20%,累計接待游客124萬人次,相關話題流量超千萬,央視《新聞聯播》專題報道,成為兼具生態價值與經濟效應的城市級文化IP。
下一步,武漢市將聚焦頂層設計,緊扣“十四五”規劃收官與“十五五”戰略謀劃,編制綠道建設、賞櫻游等專項規劃;推動公園綠地與文體商旅功能融合,拓展新業態場景;探索“政府監管+企業運營”模式,促進“賞花經濟”與市民生活深度銜接,持續擦亮“濕地花城”生態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