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公司十八站林業局十八站林場實施的林草科技推廣示范項目取得重大突破,成功篩選出多個耐寒、高產、營養豐富的牧草品種,越冬率達100%,并創下當地牧草產量新紀錄,有效解決了大興安嶺國有林區高端肉牛養殖產業長期面臨的優質飼草短缺難題,為林區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基于林下生態環境的耐寒牧草品種篩選與種植技術推廣示范”是十八站林業局爭取的“林草科技進興安”項目之一,由江蘇省林業局牽頭,聯合南京農業大學、揚州大學、江蘇省農科院等單位的草業技術專家團隊共同推進。針對大興安嶺地區零下50℃極寒氣候和“林下牧草種植關鍵技術”需求,項目團隊在十八站林場建立了10余公頃示范基地,篩選并種植了梯牧草、無芒雀麥、紫花苜蓿、聚合草、串葉松香草、菊苣等十余個草種,并多次赴當地提供科技服務和技術指導。
成果數據顯示,篩選品種表現出卓越性能,今年5月初土壤解凍后即返青,越冬率100%。其中,在不施肥條件下,梯牧草每公頃鮮草產量近2萬公斤,干草產量達每公頃3494公斤,與江蘇同期數據相當;無芒雀麥鮮草每公頃產量超1萬公斤,干草每公頃產量2148公斤。
南京農業大學草業學院教授楊志民介紹說:“梯牧草作為長纖維飼草,是功能性飼草中的佼佼者,經濟價值很高。按當前青干草每公斤30元的市價估算,首茬畝產值近7000元,未來開發潛力巨大?!?/p>
合作單位十八站林場黨支部書記席豐陽高度評價項目示范效果:“專家帶來的牧草品種抗寒性強、長勢旺,我們計劃向上級匯報并推廣。”針對冬季飼草供給,江蘇省農科院研究員鐘小仙建議,擴大種植面積,采用裹包青貯和干草調制技術保障供給。(孟祥鳳 于?。?/p>